事發之後,巴金達遭控教唆殺人,但在2008年被宣判無罪。
Szymon Marciniak, árbitro de la final del domingo entre Argentina y Francia, nació un 7 de enero. Acabo de ver que Romualdo Arppi Filho, árbitro de la final ganada en el 86… TAMBIÉN NACIÓ UN 7 DE ENERO. Basta, no puede ser real. Tiene que ser esta, @gastonedul. 🇦🇷🙏 pic.twitter.com/0jcbH2Ttle — Hernán Lospinato (@hernanlospinato) December 15, 2022 梅西職業生涯獲獎無數,歷史定位只差世足金盃 阿根廷巨星梅西即將在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為個人生涯的世足賽之旅畫下句點,多年來已斬獲琳瑯滿目獎項的他,如今只差一座冠軍金盃「大力神盃」,就能奠定他的歷史地位。《法新社》報導,梅西職業生涯已獲得37座足球俱樂部冠軍獎盃、7座金球獎(Ballon dOr)及6座歐洲金靴獎(European Golden Boot),外加1座美洲盃(Copa America)冠軍和1面奧運金牌,以及一連串可能永遠無法打破的進球和統計紀錄。
」 📍Messi es más grande que Maradona/Pelé. pic.twitter.com/h0zY8ZM0In — Charaf LAstigmate (@CharafMazoury) December 18, 2022 新聞來源 波蘭裁判馬西尼亞克為世足冠軍賽執法 梅西恐忐忑不安(中央社) 梅西多年征戰獲獎無數 歷史定位只差世足金盃(中央社) 延伸閱讀 【2022卡達世界盃】四強賽:球王圓夢、法國衛冕,還是黑馬創造奇蹟? 【2022卡達世界盃】已經變成一種信仰:為何阿根廷足球迷愛馬拉度納比梅西多一些? 【2022卡達世界盃】冠軍賽台灣18日晚間登場,法國隊在總教練德尚帶領下有望尋求衛冕 【2022卡達世界盃】跌跌撞撞12年,「末日孤艦」梅西終於煉成了真正的國家隊與聯賽領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這是否為阿根廷帶來好運,今晚即將揭曉。布魯恰卡告訴《法新社》:「無論輸贏,梅西的地位都不會高於或低於馬拉度納,不論發生甚麼事,梅西都將名留青史。」 1986年在馬拉度納助攻下為阿根廷攻進致勝球擊敗西德奪冠的布魯恰卡(Jorge Burruchaga)認為,梅西已是當代最偉大球員,唯有「C羅」羅納度(Cristiano Ronaldo)能媲美,不需要與前輩球星相較。卡達世界盃的冠軍賽將於台灣時間今(18)日晚間11點登場,阿根廷與法國將上演「神仙打架」,替各自球隊爭取拿下世界盃的第三座冠軍。
對於最狂熱的梅西支持者而言,阿根廷若能在世足決賽扳倒法國,將能平息關於他在足球界最偉大球員中排名的辯論。Szymon Marciniaks third game as a referee at #WorldCup2022 will be the final. ✅ Argentina vs. Australia ✅ France vs. Denmark ✅ Argentina vs. France pic.twitter.com/mZ7gRMZIA8 — DW Sports (@dw_sports) December 15, 2022 不過在此之前,梅西(Lionel Messi)出賽只要碰到是這位光頭裁判執法,很容易吃鱉。除了所謂的專業倫理,顯然地,理科太太的課程還踩到了另一條線。
另一方面,專業心理諮商師這個角色完美展現了當代資本主義邏輯裡,我們付錢解決(或嘗試解決)各種問題的作法。我們取巧定義,我們自欺欺人,好讓自己在幾乎百分之百確定商品化的世界裡,起碼還活得有點像「人」。說穿了,很多定期光顧付費諮商中心的人,是固定找諮商師聊天,傾訴分類心理垃圾的。例如付錢請人每天幫你遛狗,但堅持週六都要自己遛。
當市場機制無孔不入地侵入我們私人生活,當資本主義讓所有人忙碌孤立再用標價商品來填補你的空虛,許多人只好在買賣交易裡,尋找出一種弱者抵抗的方式,來守護那僅存一丁點的個人價值。」 也因此,我們在私人與消費之間,在可販賣的商品 vs. 不可販賣的自我之間,掙扎區分。
但我們眼前的理科太太,面對市場機制,不只門戶大開,她還主動走進去,用私密裸露的自我,在市場進行買賣交換。資本主義社會裡,私人與專業領域 先從這個爭議的問題點,「諮商專業」開始說起。既然「專業有價」,這些人身上的經驗和知識,都需要你付錢購買。然而理科太太要不剛好欠缺她自己在兜售的「自我覺察」,要不就是蓄意混淆耳目,她的課程才不是什麼man in the arena這麼純粹勇敢的舉動── 一旦她把私密療傷經驗,貼上一個價格標籤,在線上平台大張旗鼓叫賣,她就踰越了那條世人心照不宣的線。
商品紕漏百出,引起許多專業諮商師批評理科太太逾越專業界線,可能造成購買課程、獨立進行「自我評量」的學員心理二度傷害。她在官方澄清貼文中,援引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名言,說她的課程,是自己在黑暗中走了一遭的經驗分享,是一種誰也沒資格評論,誰也沒資格奪去的,屬於真正在泥濘中搏鬥勇士(man in the arena)的榮耀。文:胡芷嫣 理科太太最近在課程平台上販售自己兩年多來的諮商經驗筆記,該企劃設計明擺著是教學,名稱硬要拗成筆記。一旦她踰越那條「可販賣的商品 vs. 不可販賣的自我」禁忌之線,理科太太原本在世人眼裡看來能有多勇敢,現在就能有多噁心。
例如塞錢給鄰居請她照顧年邁親人生活起居,但自我安慰說鄰居需要這筆錢啦這是互相幫助啦。她的課程最最最冒犯社會的,並不是所謂諮商專業的問題。
持平而論,其實我們都知道,書是要花錢買的,免費YT影片背後也是有商業機制運作的,但可能因為這些項目利潤比較小、比較不可見,對社會大眾來說就相對能接受。心理學門大約從19世紀末起,從佛洛依德、榮格等幾位祖師爺手上,一步步建立起科學化理論與不同流派。
而專業諮商師,取代曾經雙親、手足、朋友、伴侶的親密角色,用他們完整知識體系和系統化訓練,陪伴這些人疏理、釐清、安頓心理問題,也提供他們必要的情感支持。這是讓許多人心裡難以接受,更難以說出口的疙瘩關鍵。美國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外包時代》書中分析,當今21世紀社會,從認識異性到家裡裝潢決定,從老年親人看護到生日派對規劃,這些原屬於家庭領域或社區支持系統的工作,現代人都可以外包給「專業人士」。(前提是她揭露的是真實的私密自我。這條紅線,比起諮商專業執照,要來得更普世,更隱微,更刺痛許多人的敏感神經。對,她連這個也可以賣,而且大賺一筆。
批評砲火之猛烈,課程平台Hahow12月12日晚上似乎已將課程暫停販售,無法下訂。無論是遺物整理師,按時數收費陪你過年回家的女友,還是幫工作太忙的你貼心探望安養院父母的代理人……Hochschild指出,我們活在一個「情感生活商品化」時代
說穿了,很多定期光顧付費諮商中心的人,是固定找諮商師聊天,傾訴分類心理垃圾的。」 也因此,我們在私人與消費之間,在可販賣的商品 vs. 不可販賣的自我之間,掙扎區分。
例如塞錢給鄰居請她照顧年邁親人生活起居,但自我安慰說鄰居需要這筆錢啦這是互相幫助啦。而如果不談政治創傷、童年長期虐待等複雜個案,當今坊間諮商室裡實際發生的對話,有很大一部分,屬於21世紀社會的各種生活情感疑難雜症。
Hochschild在書裡談的是當前市場機制侵門踏戶進入家庭生活,世人怎麼靠自欺欺人來捍衛身而為人的尊嚴。美國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外包時代》書中分析,當今21世紀社會,從認識異性到家裡裝潢決定,從老年親人看護到生日派對規劃,這些原屬於家庭領域或社區支持系統的工作,現代人都可以外包給「專業人士」。心理學門大約從19世紀末起,從佛洛依德、榮格等幾位祖師爺手上,一步步建立起科學化理論與不同流派。資本主義社會裡,私人與專業領域 先從這個爭議的問題點,「諮商專業」開始說起。
除了所謂的專業倫理,顯然地,理科太太的課程還踩到了另一條線。她的課程最最最冒犯社會的,並不是所謂諮商專業的問題。
持平而論,其實我們都知道,書是要花錢買的,免費YT影片背後也是有商業機制運作的,但可能因為這些項目利潤比較小、比較不可見,對社會大眾來說就相對能接受。(前提是她揭露的是真實的私密自我。
截圖自YouTube 理科太太非要這世界為她訂一個價錢 而理科太太踩到的,正是這條我們共同心照不宣,抵死捍衛的線。她在官方澄清貼文中,援引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名言,說她的課程,是自己在黑暗中走了一遭的經驗分享,是一種誰也沒資格評論,誰也沒資格奪去的,屬於真正在泥濘中搏鬥勇士(man in the arena)的榮耀。
但我們眼前的理科太太,面對市場機制,不只門戶大開,她還主動走進去,用私密裸露的自我,在市場進行買賣交換。這是讓許多人心裡難以接受,更難以說出口的疙瘩關鍵。這條紅線,比起諮商專業執照,要來得更普世,更隱微,更刺痛許多人的敏感神經。課程內容明明涉及自評表等諮商專業領域,宣傳話術硬要包裝成個人經驗分享。
這個曖昧性可以用一個例子說明:多年前歌仔戲天后孫翠鳳曾在電視節目分享,老公抱怨她為何有心事不跟他傾訴,要找心理師說。商品紕漏百出,引起許多專業諮商師批評理科太太逾越專業界線,可能造成購買課程、獨立進行「自我評量」的學員心理二度傷害。
無論是遺物整理師,按時數收費陪你過年回家的女友,還是幫工作太忙的你貼心探望安養院父母的代理人……Hochschild指出,我們活在一個「情感生活商品化」時代。然而理科太太要不剛好欠缺她自己在兜售的「自我覺察」,要不就是蓄意混淆耳目,她的課程才不是什麼man in the arena這麼純粹勇敢的舉動── 一旦她把私密療傷經驗,貼上一個價格標籤,在線上平台大張旗鼓叫賣,她就踰越了那條世人心照不宣的線。
我們取巧定義,我們自欺欺人,好讓自己在幾乎百分之百確定商品化的世界裡,起碼還活得有點像「人」。試想,如果今天同樣內容和宣傳話術,理科太太是寫一本書,甚或拍公開YT影片,我想大部分觀眾都會起立鼓掌,讚嘆她與另一個黑暗憂鬱版理科太太纏鬥,然後把過程公諸於世的勇氣。
顶: 87867踩: 814
评论专区